【资料图】
近日,应县小石口村的紫皮大蒜开始迎来了丰收,蒜农们忙着在自家地头用特制的铲子把大蒜挖出来,接着便把刚挖出的大蒜拉到庭院中,趁着蒜茎水分充足把一头头饱满的大蒜编成一条条“蒜辫”进行晾晒。记者了解后得知这种把大蒜编成一条条“蒜辫”的方法既能保证大蒜可以得到充分的晾晒,在不易腐烂增长保质期的同时又方便售卖。
“小石口村的紫皮蒜之所以出名,主要是因为村庄地处小石峪洪积扇上游,水源充足,土壤肥沃且富含矿物质。所以小石口村的蒜蒜皮紫红,头肥瓣大,外皮松而内瓣衣紧,口感脆而辛辣。”小石口村的村民介绍道。当地还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小石口的蒜,天生四六瓣,马车过去碾不烂”。正是因为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就了其独特的品质,使小石口村的紫皮蒜成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也成为当地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产业。据了解,小石口村的紫皮蒜不光销往临近省份,还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国。
小石口村在专业种植合作社的带领下,定期对农户进行农业技术培训,紫皮蒜在质量和产量方面都得到很大提高,并依托村里的合作社,在木塔附近建设了小石口紫皮大蒜展厅,在应县开设多家专卖店。蒜农还将大蒜腌制为糖醋蒜,提高了大蒜的附加值,比单纯卖生蒜的利润高得多。除了传统售卖模式外,蒜农们紧跟潮流,开启了网络直播带货模式,蒜农谭慧在短视频平台上拥有2000多个粉丝,去年至少有20%的大蒜是通过网络销售出去的。
今年,小石口村的紫皮蒜种植面积达到1000多亩,蒜农的直接收入有望达到2000多万元,基本形成了一条集生产、加工、包装、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小小的蒜头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大大的收益,为小石口村的乡村振兴增添了强劲的力量。“下一步,我们要根据市场需求,继续开发不同品类的大蒜深加工产品,不断提升大蒜的附加值。同时依托线上销售平台,通过电商直播拓宽销售渠道,让小石口的蒜辫子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钱串子’。”小石口村党支部书记赵乃通说道。
近年来,应县在实施名优特农产品产业化战略中,以小石口村为示范区,积极推进大蒜品种改良,通过提纯复壮,解决品种退化、病害传染等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大蒜品质,进一步推动应县特色“土特产”品牌做大做强,为乡村振兴助力。(记者 杨瑞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