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相关资料图)
甘孜州是民族文化宝地。情歌文化、木雅文化、嘉绒文化、红色文化、锅庄文化、格萨尔文化、茶马古道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孕育了“宇宙歌曲”《康定情歌》、“世界最长史诗”《岭·格萨尔王》、“藏文化宝库”德格印经院等一大批世界级文化瑰宝,充分绽放着康巴文化的绝世风韵。甘孜是非遗技艺富地。千百年来,先辈们用脚步丈量山川,用双手创造生活,用智慧成就人生,留下了格萨尔、德格雕版印刷、南派藏医药浴法、噶玛嘎孜唐卡绘画、白玉河坡手工艺、稻城阿西土陶、新龙药泥面具等一大批世界级、国家级非遗技艺,充分展示着康巴工匠的独特风采。为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述我州在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方面的故事,本报特开设《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当代华章》栏目,敬请读者关注。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近年来,我州进一步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力度,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古老非遗,正在甘孜大地上绽放出熠熠生辉的时代光彩。
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6月6日,在山西举办的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活动期间,官方现场发布了“全国青年非遗传承人扶持计划”2023年度入选名单并授牌。其中,来自“中国藏族传统手工艺之乡”我州德格县麦宿镇的藏族金属锻造技艺(州级)代表性传承人布泽仁在列,“90后”的他也是此次获选的20位传承人中最年轻的一位。
布泽仁是藏族金属锻造技艺(佐钦藏族金属锻造技艺)项目州级代表性传承人。自幼随父亲学习铜铸技艺,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也坚持走时代化、市场化道路,将铜铸工艺的作品线从传统造像延伸到以各地民俗和民间故事为文化基础的系列文创作品。他的工坊目前有1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位省级非遗传承人、15位州级非遗传承人、25位县级非遗传承人,为300多名当地群众提供了兼职或者临时就业机会。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是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的题中应有之义。2011年12月,“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甘孜州美术馆”和“噶玛嘎孜传习所”正式在州文化馆挂牌成立,从此,保护传承甘孜州独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馆内的一项重要工作。
“州、县(市)根据工作的实际需要,从2005年开始都陆续成立了以群艺馆、文化馆业务干部为主要成员的非遗工作机构,形成了州、县非遗工作联动机制和工作网络。”州文化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介绍,近年来,州文化馆先后开展了藏文30个字母象形文画图及说明格言、临摹南派藏医学名贵药物图谱、阿西土陶品牌打造,出版了《康巴唐卡画名人作品选》画册、格萨尔文化书籍、《康巴——嘉绒古碉壁画画册》《新概念唐卡画册》《康巴藏文书法集萃》等,举办了三届“甘孜州藏文书法研展会”,完成了《藏文书法教学》《金沙江飞排》等非遗教学片和纪录片。其中,《金沙江飞排》获得第12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和第八届四川省巴蜀文艺奖。
从有世界最长史诗之称的《格萨尔王传》,到藏戏、唐卡(即藏族卷轴画)、石刻、藏医药、藏寨民居建筑等,我州不断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使全州的民族文化得以保护和弘扬。
我州制定出台了《甘孜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等支持政策文件,擦亮“雪域手造”民族手工艺品牌,设立了以甘孜州郎卡杰唐卡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为代表的一批民族手工艺技术培训基地,建立超级文化IP雏形,带动3600余人就业。同时,发展“格萨尔”“藏戏”“德格印经院雕刻印刷技艺”“藏医药浴法”等非遗产业,55个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省级非遗,建成德格县麦宿非物质文化等4个州级文化产业园区,非遗相关产业年产值达1.2亿元。
创新:让非遗走出大山
“色达县有极为精彩的格萨尔藏剧、彩绘石刻艺术、格萨尔说唱艺术和格萨尔藏寨民居建筑艺术等,我们都非常重视它们的保护和传承。”色达县文旅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色达县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格萨尔藏剧之乡”称号,色达县格萨尔藏剧团先后多次受到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民委、中国社科院、中国文联、省文化厅、省民委、州政府的表彰奖励。并在全国各地和英国演出,还在欧洲部分国家进行了商演和巡演,向英国和欧洲展示了厚重的康巴文化特别是多彩的格萨尔文化。
色达的文化底蕴丰厚、独特,作为体现民族文化心态和形态的甘孜州三大藏戏之一的色达藏戏,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种,色达藏戏吸收了康巴文化中适宜于自身生长的文化因子,并融合了本地的曲艺、歌舞等,成为有别于西藏、青海及我州境内其他县(市)的藏戏剧种。长期以来,色达县格萨尔藏剧团立足康巴高原厚重的文化土壤,在传承传统八大藏戏的基础上,把《格萨尔王传》史诗搬上舞台,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格萨尔藏剧艺术形式,先后排演了《赛马登位》《智取阿里金库》《地狱救妻》和小品《换马风波》等十几部有影响的格萨尔藏剧,并融入了乐舞表演、民族服饰展演、说唱表演等优秀艺术,形成了一整套的舞台演出剧目,让非遗走出了大山。
出生于有着“藏族传统手工艺之乡”之称的德格县麦宿镇的达瓦占玛,她的父亲尼玛是青铜工艺的州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她在22岁那年通过自身努力出国留学,学成后返回家乡,致力于用所学知识对家庭作坊进行改造,开办了钦乐工坊。父亲负责生产,她负责销售,通过网络平台推广和销售,藏在“深闺”的铜铸、彩绘、树脂等工艺品得以在网络上一展“真容”,获得了可观的销量,曾创造过一个30厘米高的铜像售价18万元的纪录。
去年12月,甘孜州民族民间手工艺非遗协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雪域手造·甘孜州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才选拔大赛颁奖典礼在康定举行。甘孜州民族民间手工艺非遗协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州民族民间手工艺拥有了自己的组织来引导和促进其传承与发展,协会将凝聚起广大民族民间手工艺者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打造甘孜手工艺的特色品牌,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传统文化遗产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近年来,我州创建四川省首批“非遗”体验基地8个,建成国省级传统特色村落285个、省级文旅特色小镇2个,打造了一批乡村旅游网红村,推出了百条非遗之旅线路。
记者:周燕
编辑:岳诗蕊
校对:毛莉泓
责编:白马
审核:陈杨
关键词: